大教學論讀后感精選三篇
時間:2023-12-27 10:10:41 瀏覽:96549
從關注教師的教轉變到關注學生的學,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在認真閱讀了《有效教學論》之后,我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觀點更加清晰明確。如何有效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很好地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就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課題。《有效教學論》以理論的方式,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了一條有效的道路。
有效教學的陣地是課堂,現有的“班級教學”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以班為單位,按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科目進行教學。雖然說這種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說,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不能因材施教等,但是,我們可以在班級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盡量減少班級教學的弊端,做到以學生為本,做到既能顧及全體又能兼顧個人。
知識有可言傳部分,也有不可言傳部分,有可教部分,也有不可教部分,任何知識都不可能教完。講盡,不知哪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我們教學生的是一種技能,而不是知識”。知識是靠學生去掌握記憶的,有了技能,他們才能去掌握更多的知識。就以課堂部分來說,很多知識,只能由學生親自去操作、使用、探究、因為傳統教育以及學習方式只滿足于為學生提供確定的、客觀的顯性知識,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記憶確定的、客觀的知識結果為標準,至于學生個體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
真正的教育作用經驗總是主動的、個人的,學生求知的過程就是富有熱情的“主動探究和獨創性”過程,是“親歷”知識并獲得對知識個人化理解和堅定信念的過程,也就是說,真正的知識學習,要經過個人親自探索、研究、實驗,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識,以此種方式獲得知識,()將其情緒化、行動化的特征,最終落實為“個人知識”。
在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并不限于知識水平,而在于求知熱情,這需要教師對“我該如何讓他們對這些有熱情”深入考慮。求知的熱情,就是學習興趣。學生對本學科、本節課有了強烈的求知熱情,她們的學習就會更加具有主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即常說的“專心致志”,但是實際上,課堂上達到專心聽講、專心思考問題的學生并不多,大都是一種表面的狀態,他們只是在聽教師講課,缺乏思考的過程,長期的“接受”教育,使得學生弱化的思維的能力,對凡事都缺少了熱情。正如書中所說的“也許,好教師原本就不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信仰。” 無論是“親其師信其道”,還是“奮斗目標”,我們的有效教學就是讓學生去學習,只有他們在主動、積極、熱情的狀態下去學習,一定會使得課堂實效、高效。
《大教學論》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征時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夸美紐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
《大教學論》(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夸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構思、幾經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夸美紐斯根據基—督教的《圣經》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說:“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并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世生活的禁欲主義,強調“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說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別的。夸美紐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后天的發展全靠教育。這里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夸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于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夸美紐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作為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的響亮口號。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于校門之外。他說:“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夸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
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為集體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夸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后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幾百年教育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蘊藏著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局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被人為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另外,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由于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構建了基于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其寫作目的是: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大教學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于當時的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啟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為例,30年戰爭后,哥達公國為恢復被30年戰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布“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夸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校”為藍本制訂的,這對以后哥達成為歐洲教育最發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局限性。一是過分強調“適應自然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圣經》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
夸美紐斯的一生是為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斗的一生;是為改革舊教育,創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標志著獨立的教育學產生于世。本書創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為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于《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讀了《大教學論》后,有很多的感想。書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觀點,發揚了捷克兄弟會的民主傳統,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上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而被推崇為教育學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體系為現代的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始基,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現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大教學論》實際上包含了整體教育學的內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學法的基礎。
他26歲時因為戰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從此他幾乎顛沛流離一生。也可能是這種艱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個注意到人民大眾教育問題,并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的人。他還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教學的基本原則與規則。
通過讀這本書,加深了我對“教學相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與學不僅局限于老師和學生,而是泛指“教”與“學”的活動。同時驚訝于夸美紐斯對“節制”這一品德的理解。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講,是非常有必要閱讀和了解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
該書開頭幾章,便深深的吸引了我,觸動了我內心,解開了心中十幾年的困惑:人生來,到底是為了什么?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人的終極目標在于來世”——“我們在今生中的一切行動與情愛都表明,我們在今生不能達到我們的終極目的,而是一切與我們有關的事物和我們自己都有另一個終極目的。因為不論我們是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說什么,打算做什么,得到什么,擁有什么,都包含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雖然我們不停地攀登,達到更高的層次,然而什么仍在繼續前進,從沒有達到最高點。”
“假如有人貪圖快樂,那么,即使他的一切感官全都沉浸在快樂的溪流里面,但是他已習慣了快樂,他的嗜欲仍會愛了這樣又愛那樣。假如有人把心思用在研究智慧上面,他的研究便沒有止境;因為一個人知道得愈多,他便愈知自己的無知。”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備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們還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學會一種藝術——材料的正確利用;熟練的指導;經常實踐。就是說,學生應當受到教導,知道在什么時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樣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時候應當得到幫助,一面發生錯誤,如果發生了錯誤也可以改正;他不應當在發生錯誤和被改正錯誤的時候就停止,要到能夠正確地、迅速地工作的時候才可以停止。”課外閱讀是為了積累語言,模仿創作,以及寫意抒情。因此要指導學生比較各種表達效果,讓學生了解多種寫法,為學生設置多個創作題案,引起學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學生從渾沌的被動的思維境界到達一個比較清晰、主動的思維境界,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慣怕心理及各種壓抑、凝滯狀態,為他們本來較為閉塞的寫作思維吹進一絲涼風,豁然開智,輕松地進入寫作佳境。在指導創作實踐的時候,要由淺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創作的的興趣,而勿重創作的技巧或成果。讀是基礎,感是關鍵,要在潛心讀書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把自己的閱讀所感寫下來,或是根基閱讀材料提供的事實,評價其好與壞、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等,總之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要求過高,影響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甚至使學生視課外閱讀為畏途。
他認為,現世的人生嚴格講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其目的是使靈魂利用身體作中介,去為未來的生活預備各種有用的事情。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為:理性的動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與愛物。人生成就要:熟悉萬物,具有管束萬物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與萬物均歸于萬有之源的上帝。人類的一切優點都完全表現在博學、德行和虔信這三種品質中,這是今生與來生的基礎,是我們生活的要點。
關于《大教學論》的理解只是膚淺的一點,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