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讀后感三篇
時間:2024-01-06 20:10:23 瀏覽:13876
故事梗概如下:天寶十四年,長安城九品下小吏李善德接到一個任務:在貴妃誕辰之日,將荔枝從嶺南送到。在當時運輸條件和物品保存方法限制之下,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憐的李善德,五十多歲終于在京城借貸買了自己德房子,但卻面臨完不成任務被砍頭的危機。李善德在好友的鼓勵之下踏上了前往嶺南之路,在荔枝園主阿僮和胡商蘇諒的幫助下,終于成功將荔枝帶到了長安城。諷刺的是,正是將這不可能之事做成,荔枝運輸成為每年的常例,為此各地驛站背負更大的負擔,李善德因直言反駁王爺被流放嶺南,最后因流放躲過安史之亂。
讀完這本書,想法如下。一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只是荔枝來”背后無數人為之所承擔的重負。一顆荔枝在唐時運往長安,需幾十騎同時運輸,日夜不停;需截莖以保持荔枝長時間新鮮,一顆荔枝就是一顆荔枝樹;需無數驛站為之免費服務,提供住宿及糧草。二是小鎮做題家李善德勤勤懇懇一輩子直至五十歲才攢夠房子的首付,卻在做荔枝轉運使這件差事中被放貸之人示好免去了所有香積貸,不禁令人感慨,也是對當下社會的諷刺。
篇幅不是很長,但是看得很盡興,能感覺到作者寫得也很盡興。繼《長安十二時辰》后看的第二本馬伯庸的書,是21年的新書。看完以后再一次感嘆馬伯庸的文筆。雖然整本書只描寫了一件事———把新鮮荔枝從嶺南轉運到長安(從兩廣地區到西安的CBD),對圣人來說一句輕飄飄的命令,其中卻包含了許多基層官員與百姓的難處,也影射了現在社會的很多官僚作風,甚是諷刺。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看馬伯庸的書感覺比看電視更加精彩,戲劇化的情節合理又不夸張,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動,人物的內心轉變與故事發展環境緊緊相扣,就連配角也是帶著自己的個性出場,難以想象要是搬到熒幕上,演員的表現能否重新刻畫出對人物的細膩描寫,應該很難吧。現在好像一搜這個書名跳出來的就是“長安的荔枝選角”,看來影視化是無可避免了,只希望能多找些實力派演員來演。
看完這本書以后就把嶺南的荔枝刻進DNA里了,加上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對新鮮荔枝流下了心動的口水。書里還寫到為了防止工人采摘時偷食,需一邊采摘一邊大聲唱歌(哪怕唱的很很很難聽哈哈哈哈)這個場景也是十分有趣了。工人:要么讓我吃荔枝,要么就聽我美妙的歌聲!希望有機會也能去當地嘗嘗新鮮荔枝,能邊摘邊吃邊唱的那種。
“有什么法子,讓荔枝不變味。”
“你別摘下來啊。”
在朋友圈刷到分享的這本小說,薄薄一本,作者馬伯庸老借杜牧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并借用大量其他時代史實,半虛半實地寫出了這本小說。體量不大,慢條斯理可三四個小時讀完,蠻有意思的。
荔枝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香變。一顆荔枝鮮如何能歷經五千里的路程從嶺南運往長安而不變質?很顯然,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是上頭發話了,下面人就要想辦法辦好。這就意味著背后有太多的艱辛和血淚。歷時四個多月的謀劃,反復試驗,勞民傷財,卻只為博妃子一笑,可悲可嘆!李善德正如其名為善為德,卻也在毫無退路的壓力下失去朋友、違背諾言……最難的就是上面人一句話,底層人民跑斷腿。真可謂:千古艱難唯做事,一事功成萬頭禿。
同時看到了官場的復雜,書言:“做官之道,其實就三句話: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眾人抬。一個人吃獨食,是吃不長久的。”雖未做官,但初入職場發現好多為人之道需要學習。有時回憶起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免為自己的情商堪憂,我大概就是那種放電視劇里都活不過一集的人吧。慢慢成長,時刻謹記一些經驗教訓,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其余的,沒有野心,安穩度日便好。畢竟就像李善德最終被流放嶺南卻逃過一劫一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的,福禍相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周末閑來無事的話,不妨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