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范文(通用4篇)
時間:2023-12-30 20:10:31 瀏覽:23630
中國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盡管也曾出現過危機,至少它已經延續了數千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寫道,用一個詞可以把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歸納出來,那就是“溫良”。
作者認為,中國人的本性是溫文爾雅的,中國人幾乎是完全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說中國人是典型的“溫良”,但今時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溫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帶著一點貶義的味道。為此,我想借麥加溫博士所言: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的頹廢的、被閹了的馴良。中國人的溫良意味著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即沒有任何使諸位感到不快的東西。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溫良”精神無處不在,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這種品行,中國人熱愛和平,尊重值得我們尊重的萬物。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的生活──這種情感既不來源于感官直覺意義上的那種情感,也不是來源于你們所說的神經系統奔騰的情欲那種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產生于我們人性的深處──心靈的激情或人類之愛的那種意義上的情感。
所以,中國人需要“溫良”精神,發揚“溫良”的精神。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這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里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里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么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典到國外,在這么優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說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說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于寫作品的那個年代里,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于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說明,是當他過著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于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
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而且借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
辜鴻銘先生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們國人所最不愿意去回首的時期。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愚昧,朽木不可雕。拿起這本《中國人的精神》,便是想了解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果真如我們現在所言,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嗎?看完辜老寫的這本書,才明白,當時的人們,思考的深度一點都不見得比我們現在低,雖然受限于時代,但是仍然能在這樣的文字中讀到完整的邏輯,對中國人精神的解釋,辜老的寫作手法也相當的老練,可能是沿襲了八股文的文風,非常的有邏輯和說服力。
在辜老看來,中國人的精神,便是因為具備良民的信仰。也就是我們都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仁慈的力量。雖然良民這個詞不太好聽。在資本橫行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還能繼續秉承這種精神,真誠,守信和忠誠。《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吳家,秉承的也是誠信的法則,想來的確是那個年代大家都認同和付諸實踐去遵守的法則。
我們現在爭論的幾個點,這本書里都已經有討論了,比如說中國和日本的禮儀,在辜老看來,中國人的利益,是一種心靈的禮儀,是發自內心的彼此尊重,而日本的呢,雖然精致周全,卻更像是排練過的,沒有辦法讓人心生愉悅。再比如說,書中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了中國人的宗教,因為我們擁有了儒家學說這樣兼顧哲學和道德規范的體系,這是一個可以取代宗教位置的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綜合體。宗教的意義便是給予眾生安全感和永恒感,而儒家不僅僅滿足了這兩個需求,還給了我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在現代民主看來,君權神授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但是卻沒有辦法忽視他存在的合理性,不然,統治階層的存在,就是一個可笑的錯誤。現在都說民族感是正確的,可是環顧世界上仍然存在戰亂的地方,大多是因為種族的沖突,能說這種民族自豪感是正確的嗎?未必就比君權神授好到哪里去吧。
當然辜老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多邏輯上的問題,底層的價值觀有些也不敢茍同,但是至少,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段歷史,也更好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這句話的意義。
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的書籍就好比一灣清泉,滋潤心田,讓思維得到活躍。而優秀的紅書對我們來說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通過這次入黨積極分子紅色書籍學習的活動中,我對紅書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從閱讀紅書中了解紅書。“紅色經典”的作品都是當時革命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也許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那些作品不免有“過于正統”的慨嘆,但它們正是通過生命的洗禮和歲月的沉淀,至今依然閃爍著親切的、淳樸的光輝,散發著經久不息、催人奮進的藝術魅力。
在閱讀中,我有幸讀到《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鴻銘的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名著,名曰《中國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義》或《原華》。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從“中國人的精神”這一方面首先展開。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此外,他還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相比之下,日本人的禮貌周全,卻是一種排練下的禮貌,不如中國人的禮貌這種直接來源于心靈。
除了中國人的精神以外,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當然,這本書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深思。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這個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認為中國人的精神還應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借鑒別人的經驗。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品讀紅色書籍,紅色經典,讓我的思維更加開闊,站在了歷史的高度看問題,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