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讀后感范文(精選四篇)
時間:2023-12-22 00:10:46 瀏覽:35509
這本書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和建設之路。
與法國,俄國革命一樣,中國革命也爆發于獨裁的,半官僚化的舊制度的崩潰,并且確立了更為集權的,大眾參與的并在多個方面比革命前更加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新型政權。在中國革命中,農民不僅充當了革命的反叛的主要力量,而且成為鞏固國家權力的有組織的群眾基礎。中國的帝制國家垮臺之后,鄉村,城鎮的士紳依然在農村保持著固有的特權,軍閥支配著各省與地區的統治權。因此中國的革命者面臨著難以逾越的強大的阻力。只有在某種領導人懂的發動占大部分人口的農民成為反叛,建設以及參與的巨大動力之后,中國的革命才能得以完成。
從以農民為主的人民大眾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這便是本書獨特的分析,共產黨反動廣大人民,建立了大眾性新政權,以最終勝利的方式奪取政權。
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社會革命形勢:
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帝國權威的面紗即被揭開,中國的國家政權力量就被分散到區域,省份以及地方層面。這種以地區為基礎的軍事力量的政權組織,在當時的中國及其普遍,但這種政權存在方式卻極為獨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作為總統,控制著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支最具強大能力的軍事組織以其強大的力量統治著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然而當袁世凱去世以后,這些原來的政治控制就落在了作用強制實力的地方軍閥手中,他們一起獨有的軍事力量控制著地方,進行著區域性統治。憲法和議會等政治制度安排一直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相反,實際情況是各種獨立的軍事集團,政治力量割據一方,相互掠奪資源。作為一種體系結構,他們只有地盤的大小,沒有本質區別。這些政權是民事管理與軍事爭斗相結合的等級結構組織。
軍閥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舊制度的發展以及帝制國家的垮臺方式。在過政府的最后數十年中,全國建立了包括兵工廠在內的許多現代運輸設施與工廠。這些現代設施和兵工廠能夠為地方政權提供強大的殺傷行性武器和新的財政來源。清政府積極鼓勵創建的地方新軍,以為他們把鎮壓太平天國而興起的地方武裝轉化為正規軍隊,能夠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新軍冰沒有成功的作為國防工具,反而與士紳結合,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新軍成了清政
府自己的掘墓人。之后,當中國失去能夠統一節制軍事力量的人和機構時,這些軍事力量變分崩離析,各自為政,成為軍閥混戰和割據的新工具。
以城市為基礎的國民黨的興衰:
國民黨的興起,主要源于1927年的北伐戰爭,依托各大城市的資源和民眾支持。在相當長得一段時間里,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而幾乎同時,共產黨也意識到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在1927年后也開始了逐步創建軍隊——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不同的是,共產黨轉向立足農村,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得到農村的社會,經濟資源。最終的結局是共產黨勝利了,成功取代國民黨的統治。由此看出他們相當有能力,將自己的策略和思想滲透到廣大農村地區,并且取代鄉紳的勢力。但是,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生存甚至得到最后的勝利,還在于國民黨的依靠城市來鞏固國家政權的企圖的落空。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一種獨特的中國革命形式,兩股主要的政治勢力,在廣大的農村的共產黨組織和國民黨的城市統治機構,這兩種力量共同鞏固了國家的政權,正如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
共產黨與農民: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共產黨員認識到獨立的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在變化多端的軍閥與國民黨統治的中國,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僅僅依靠個別領導的農民運動和工人罷工,來組建黨組織和領導權力,是徒勞無功的。
在此之前,許多共產黨的,領導人試圖舉行了多次的奪取大城市的起義,最后都失敗了,于是開始逐步探索出新興的策略:以農村為根據地展開游擊戰。
難能可貴的是,共產黨沒有強迫農民加入他們的軍事組織中,而是以農民的利益為根本,按照農民的習慣行事,采取較好的地區主義,說服并使他們自愿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服務。于是農民很愿意幫住紅軍,為他們提供農村的資源,使他們打好游擊戰爭。這種戰爭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農村地方的安定,而且這種戰爭方式也符合農民的天性,更能充分發動和吸引農民加入他們的隊伍。
近代中國的政治形勢的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許多思想上的指引和經驗教訓,共產黨的大眾性政黨的發展形式也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在當代的建設和發展中,似乎也能發現歷史的影子,認清歷史的本質,為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多的降低阻力。
在第一章中,列寧依據馬克思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從國家的產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論述了國家的本質和消亡等重要問題,批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謬論。
第二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關于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物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批判了機會主義對這一光輝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對1871年巴黎公社經驗的分析和總結,批判了機會主義分子對公社經驗的歪曲,發揮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寧依據恩格斯在幾篇著作中對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的補充說明,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第五章,列寧論述了共產主義發展和國家消亡的關系。論證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度”、“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三個時期的國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寧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之流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背叛,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關于國家自行消亡這一論斷的感想:國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這一原理同樣遭到機會主義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們看來,既然國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寧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論述并做了詳細的分析。列寧指出,恩格斯說的“自行消亡”是指社會主義革命以后無產階級國家制度殘余,資產階級國家是不會自行消亡的,而是由無產階級在革命中消亡的。這個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無產階級國家。因為資產階級國家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正壓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轉變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鎮壓的特殊力量,這樣一種更替是絕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的。列寧著重闡述了國家自行消亡與暴力革命之間的關系,強調指出,恩格斯對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論述同國家自行消亡的理論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是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的。
最后,在列寧寫作這本著作以后的這90余年里,資本主義的這些新的發展、新的變化是列寧沒有估計到的也是列寧不可估計到的,我們要客觀的、歷史的看待這一論斷,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調整就否認20世紀初資本主義曾經出現過的垂死狀態。所以,列寧的這一論斷在當時是正確的,在現在同樣具有偉大的意義。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是曲折的、冗長的、繁瑣的。在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個時期的指導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會帶來國家的繁榮,國家地位的提高,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帶來社會的文明。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家與革命》中,列寧詳細的闡述了階級社會和國家的具體問題,精辟的總結了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論述了國家的起源、本質、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階級的國家觀,文中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各種階級矛盾和思想的交織,產生了許多超階級國家觀的思想。超階級國家觀的出現,表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身處生活環境和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種強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們切實希望統治者帶領他們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人們關于改革而獲得新生活的理想無法得到滿足,而泡沫式的國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們遙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絢麗的瞬間,也有應聲而破的悲慘結局,超階級國家的美夢同樣也會破裂終結,這就要求我們要看清國家的真正起點在何方,國家到底該如何設想與建立。
學習《國家與革命》,有助于我們認識國家的本質,進一步加深對無產階級專政性質和任務的理解,自覺地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一方面要看到社會主義是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它的實現具有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們還有看到,社會主義是帶有舊痕跡的不完全的共產主義,因此,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搞好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閱讀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后,我清楚的認識到國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確的設想和構思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客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借鑒歷史長河的豐富經驗,結合自身的國情,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最積極的、最適合的國家道路的選擇與開辟。
同時,我們要克服內心感情天平向個體一方的倚重,減輕我們自身方向的負重,以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為重,增加國家與民族的砝碼。并且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設身處地得站在國家的大局觀角度上看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客觀的、正確的塑造國家的理想,在當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國的實際國情下,始終跟著黨走,身懷馬克思主義的堅實理想,始終學習和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注重聯系實際,注重知行統一,為科學的國家理想而不斷奮斗。
國家的發展同大自然的凈化規律有著美妙的相似之處,從低級的原始社會,在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的腳步也從不停歇的向著自身的最終目標前進著,它的發展同樣也和生物的進化一樣,是一個萬分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它需要時間的累積和文明程度的增值,盡管經歷的時間長度不盡相同,但進化是國家最原始的本質和內容。國家與革命中指出,國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體問題,可是國家會消亡么?在學習了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們知道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國家會在進化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在人類作為國家主人調解國家事務的過程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紛爭無法調解,總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無法愈合,人類發揮的作用再大,也無法把日益出現的國家內部矛盾全權治愈。因此,社會階級的進化就成了調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縱觀中國和世界,雖然階級的分化和斗爭沒有像以前那樣凸顯,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所以說,利用合適的國家機器處理,適時的國家內部的革命可以促進國家主體的管理和鞏固,社會階級進化的必經之路也會走的更加平穩、更加順暢。
同時作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眼觀我國的發展歷程,我們還要清楚的明白國家主人的問題。在我們的國家,到底誰才是當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廣大的人們群眾才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的力量是不容小視的。同時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在新時期,我們更要秉著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的原則,聯系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在國家的前進道路上與人們群眾一道,譜寫一曲和諧的奮進之歌。
國家的發展進步同航船一般,擁有科學的國家思想,可以讓我們在前進的航向上不會迷失方向;擁有了人民群眾作為可靠的水手,我們將擁有最強大的前進助力;明確了社會階級的進化實質,可以讓我們明確航程的遠近及艱難。有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的明確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才能更好的使國家前進發展,并且鞏固我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與權威。
作為當代進步大學生,我們需要銘記歷史,腳踏現在的根基,展望未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思想,勇擔義務與責任。就像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義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些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現實世界的需要的聯系而產生的”一樣,我們要追求需要,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滿足需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滿足國家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要響應時代的號召,勇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者和開拓者,不辜負青年興則國家興的期望,努力奮斗,不斷進取,爭取早日將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繁榮大國!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系統闡述和發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著作。
《國家與革命》寫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加深和激化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地壟斷經濟形勢,為社會主義的到來創造了物質前提。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日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對勞動群眾的壓迫和剝削。戰爭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迫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奮起進行反抗對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斗爭,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革命高潮的到來,把革命的問題——國家政權問題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總結他所作的歷史的分析時說:“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也不像黑格爾所斷言的是倫理觀念的現實,理性的形象和現實。列寧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吧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站在社會之上的力量來抑制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這一段話十分清楚的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這一問題的基本思想。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為了捍衛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正確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從1916年秋開始,列寧就著手系統的研究國家問題,《國家與革命》就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