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的讀后感200字范文四篇
時間:2023-12-28 00:10:49 瀏覽:52971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稿。
第一次認真研讀的論文。拋開思想性、軍事話題和歷史背景,單從議論文寫作的角度學習這篇文章。學習作者論文的整體框架設計、論證流程和論證方法。
按照邏輯順序,先提出問題,敘述歷史背景和當前形勢,之后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得到問題的根據,也就是論據,最后得出觀點。因為時光關系,我只看了問題的根據和駁亡國論,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見大也。
在問題根據部分,作者一針見血指出戰爭本質,然后分析中日雙方的特點。主要分析影響戰爭的因素: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戰爭的性質(進步性、退步性和野蠻性)。分別分析了日本、中國在這幾大因素的比較。得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問題的根據建立在要討論的事物的特點上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說服力的根據。分析十分精辟。
結下來,開始駁亡國論。作者并沒有開門見山駁斥,而是采用循序漸進的駁斥方法。列出亡國論的所謂的一般論據,之后說出自我的反對根據,然后繼續引用亡國論更有力的根據,之后舉出針對性的根據。論證中,思路是抓住論證的需要的關鍵根據-----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國的進步和多助。抓住亡國論的根據中的片面和主觀性(主要是分析中國現狀和印度、阿比西尼亞的不一樣,說明亡國論的根據站不住腳),同時帶給自我全面、客觀的論據(中國當前狀況存在勝利的條件)。論證十分精辟,有層次感和說服力。論證中,超多使用了矛盾論,緊緊抓住了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總之,本文是一般論文的典范,好好學習。
作為一個中國人,毛澤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雖然很崇拜他,但是很不解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帶領了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走到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曾經也有過懷疑,毛澤東是怎么樣讓思想、政治、軍事,這三個方面很有機融合在自己身上的,三個毫不相關的問題在主席身上為什么沒有一點點副作用呢?畢竟,人無完人,他是怎么做到的?還記得家里的爺爺一直把毛澤東作為一個神一樣的人敬仰者,有很多的疑惑。當然可能也是因為我們已盡遠離了毛主席的時代,他那些曾經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思想已經被我們所淡忘了,也許他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所做的事情,讓我們對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這一次讀了《論持久戰》之后,我對毛主席的形象不再只是從書本上,還有各個圖片上的主席形象了,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一次拜讀毛澤東主席的作品,也許只是讀了一篇作品就判斷一個作家的好壞,太武斷了,可是,在我看來,我一個從未經歷過抗日戰爭,不了解戰爭真正情況的人,在看了主席寫的這一片文章之后,也對中國贏得抗日戰爭充滿的信心。在之前的學生生涯中有學習過他的詩,有聽聞主席的文采,這次讀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確是一代文學大師,也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還能夠冷靜下來正確的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并且用一篇文章,簡單明了的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不得不讓人佩服,還有不得不驚嘆主席對抗日戰爭三個戰爭階段的預判。
論持久戰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的一篇關于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未來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萬多個字中,主席將抗日戰爭中,中日交戰的優勢、劣勢都總結了出來。短短38個小段落,從開始國人對這一場戰爭的各種看法開始,引出了持久戰這個主題,接著討論了兩種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國必敗論、二是速戰論,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幾個自然段(小節)里,毛澤東主席為中日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這二十字里蘊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與國民黨斗爭中總結出的珍貴的戰爭經驗,是我們贏得抗日戰爭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也給在困苦斗爭中的中華人民,給與了一個強大的信心。
通讀了整篇文章,感覺到論持久戰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講解了中日戰爭的優劣勢,特別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通過與美國記者的一問一答,主席系統地、詳細地回答了中國會不會亡國;在什么條件下,中國可以戰爭日本;戰爭前途會怎樣發展;及關于中國東北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整篇文章中,毛主席總共提出了21個問題,前半部分問題主要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最后為什么中國會贏得勝利,還有總結批評了兩個當事主要存在中國戰敗輪和速勝論。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中國如何通過持久戰贏得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和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性。在我個人看來,主席將整篇文章分為了38個小段落,前30個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當時的中日局勢,當時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家的優勢劣勢(主要見第十分點),中國憑什么可以贏得這一場戰爭(第十一段)。后八個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戰,怎么進行持久戰等等。每一個小點,都能夠看到主席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抗日戰爭的根本問題做出了很正確、精辟的論述,成功的預見到了抗日戰爭未來的發展路線,做出了正確指導抗日戰爭的決策、政策,制定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論持久戰》,它不僅成為了國內戰爭,乃至世界戰爭中的著名的軍事理論,同時它也是哲學上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現在,世界總體和平的今天,也許不會在發生像七八十年前一樣的慘烈的戰爭,但是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從這一篇文章一種學到東西。在此我簡單的談一談我讀完這一篇文章后,我的一點點感悟。首先,做人做事必須得樂觀,當然并不是盲目的樂觀。樂觀的前提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了情況,才積極地思考,對待事物。第二點,要辯證的分析現有的問題,有利的、不利的都要統統列出來,對于有利的因素不要過分的夸大,但是對于不利的事情也是認真對待,不能忽視問題的重要性。要學習的是毛澤東主席辯證唯物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第三,就是積極努力去做事,不要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不努力什么也沒有。
毛澤東,提到這個名字我們很多人就會心生敬意,即使是他曾今犯下的錯誤也掩蓋不了他創下的輝煌。我們偉大的毛澤東領袖,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擁有令人驚嘆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潛力,亦懷有令人折服的文學創作潛力。在那個急需有人拯救中華民族的年代,他創造了令全世界都贊嘆的軍事奇跡!《星星之火能夠燎原》、《論持久戰》等都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留下的寶貴的軍事思想財富。
《論持久戰》明確的點出了中國與日本打的是一場持久戰——戰爭不能速勝,中國不會滅亡,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文中還明確指出“亡國論”、“速勝論”這些思想的錯誤性。毛澤東同志是站在一個超越了軍事的角度來對軍事行動進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實現從政治層面著眼,再結合其特點運用哲學思想理論來進行認識,使我們能看得更加深遠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對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認知和理解。
“抗戰十個月以來,一切經驗都證明下述兩種觀點的不對:一種是中國必亡論,一種是中國速勝論。前者產生妥協傾向,后者產生輕敵傾向。他們看問題的方法都是主觀和片面的,一句話,非科學的。”這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述的一段話。從中看來,我們平時看問題不能太片面也不能太極端,要學會全面的思考,而不要走兩個極端,要權衡這件事情的利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透它,從而解決這件事。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事情,有順心的也有不順心的,那些不順心的事不必須就是壞事,因為事情都有兩面性,換一個角度看,或許壞事就會變成好事,那我們應對這件事情的情緒自然就會好起來,進而就能夠更好的處理這件事,做出理智,正確的決策。
“抗戰十個月以來,各種表現急性病的意見也發生了。例如在抗戰初起時,許多人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樂觀傾向,他們把日本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有些人輕視抗日戰爭中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他們對于“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這個提法,表示懷疑。”這也是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話,總有人會認不清中國此刻的實力以至于對日本作出盲目的,不切實際的決定。這樣就會影響我方的作戰力。在我們實際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應對困難時不要過度悲觀也不要過于樂觀,這都不是應對問題的最好心態,高估自我的潛力和低估對方的實力都是失敗的隱患。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明白自我的優點和弱點,才能揚長避短或者是努力克服自我的缺點,從而游刃有余地解決自我面度對的困難。
“平型關一個勝仗,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臺兒莊再一個勝仗,沖昏了更多的人的頭腦。”平型關和臺兒莊是抗日戰爭中少有的大捷,之后幾乎就沒有打過什么勝仗,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這就告訴我們:不能被一點點小小的勝利就沖昏了頭腦,我們要冷靜的應對一切。驕兵必敗,這是歷古以來的規律。冷靜分析當前局勢才是上上之策。
以上只是讀了這篇文章后的一部分感受。此刻新世紀的我們,要秉承這樣的優良傳統,以高昂的精神和用心的心態投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學習毛澤東思想,生活態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種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原來只知道《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寫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關資料,看了原文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澤東在1938年寫的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演講稿。當時抗戰全面爆發,在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在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針對這些言論和戰爭的具體情況,毛澤東作了具體分析并且對于戰爭也作了預測和戰略部署。可以說是一部超前的戰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對于“速勝論”和“亡國論”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中國不會亡,中國人不會淪為亡國奴,我們必然會取得戰爭的勝利。全文總結起來原因有四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由于敵強我弱,所以這場戰爭一定不會很快結束。而后三點則可說明我們一定會勝利,只不過要經過持久戰。文章條理清晰,娓娓道來。據理力爭的推翻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無科學理論,使人們對這場戰爭持正確的態度。同時,條條闡述我們會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增強了我們對戰爭的信心。
隨后文中闡述了我國將采取的戰略,分析了戰爭趨勢。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同時強調“兵民是勝利的根本”,應團結廣大農民群眾,只有人民戰爭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可見他把勝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許日本在武器尙比我們先進,但是勝利最終還是屬于我們的。而歷史也足以證明他的理論的正確性。
同時,也指明了中日都不會妥協以結束戰爭。與日本方面,他們的胃口很大,單純幾個省份的割讓并不能滿足他們的狼子野心;對于中國,我們也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我們是絕不會妥協的,戰爭也是必然會進行下去的。
最后,而對于戰爭的趨勢,他預測將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總體趨勢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這一點是我最為佩服的,當時毛澤東寫這篇文章時剛處于戰爭初期,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對戰爭的推測準的讓我們吃驚。足以顯示了他對戰爭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和他的軍事才華,也難怪這篇文章會被奉為經典,成為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同時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于指導反侵戰爭,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今天,學習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