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后感范文(通用3篇)
時間:2024-01-03 20:10:59 瀏覽:6559
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作。
《提綱》共十一條,一千多字。它告別了舊唯物主義,標志著新唯物主義的發展和實踐唯物主義的誕生。這一新的哲學概念打開了更廣闊的前景,體現了強大的社會功能。
在《提綱》中馬克思著重提出了“實踐”的觀點。在第十條中說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條被稱為是提綱的結論性的一條。這里“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實踐”是馬克思哲學歷史觀的出發點。
“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舊唯物主義也是通過對現實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但只是在直觀的通過表征現象去理解食物,這樣單純感性直觀的結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個人聯系起來。這樣的舊唯物主義理解方法容易導致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感性的現實被人為的分為了自然界和社會兩部分,不是把現實世界看做人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機的共同體。
馬克思的新哲學體系出發點是實踐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從社會的人的感性活動,從主體和主觀方面,從社會人的實踐活動和自然事物的變化,從兩者相互關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人的社會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辯證關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變化和發展。
首先,在《提綱》的第一條中,指明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的純自然人、抽象人的認識基礎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中社會人、現實人的認識基礎。舊唯物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態度是消極被動的。他們把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僅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舊唯物主義觀點中沒有實踐在社會生活和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沒用看到主體和客體以及人與自然該有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所以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中,認識脫離了社會關系的純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義從人參加生產勞動和實踐活動出發,承認人依賴于自然,并強調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會是人的社會。人在這樣的自然社會中有一定的社會關系,因為人會受一定的關系制約。
在《提綱》第六條中,馬克思還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費爾巴哈強調認識脫離社會的、撇開歷史進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個體。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是單個人的抽象物。馬克思反對這樣的理解,他從認識社會的,認識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出發,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提綱》第九條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對市民社會的直觀是左右單個人的原子結合體看,原子結合體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發生什么關系的。《提綱》以實踐為中軸,探索人和社會的關系。
在《提綱》第十條中提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舊唯物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階級立場是舊唯物主義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有的時候,會把市民社會直接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把市民等同于資產階級。《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市民”是18世紀資產階級學者使用的術語,用來表示當時的財產關系和經濟關系。馬克思借用了這一術語,說明“舊唯物主義哲學是一種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上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提綱》指出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思想中的人是單個的人,是脫離了社會關系的孤立的個體。舊唯物主義不是理解人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而是簡單的把社會看成由孤立的單個人相加組成。“市民”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里脫離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同其他人沒有關聯,而只是自己活動的個體。《提綱》第十條中“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從階級立場來看,新唯物主義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世界觀。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會聯系,反駁了認為人是脫離社會,并不相互依賴的錯誤觀點。人為人和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
在《提綱》第十一條中說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體現了馬克思的新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舊哲學只知道一味的解釋世界,新哲學著重考慮人對世界的認識問題,要解決實際問題,光靠直觀的理解是不行的,還要感性的改造性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正是“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在進行改造性實踐活動時,必須具備充分的條件。首先要對改造的對象,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會事務,要有正確的認識。其次,必須在正確或真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改造性實踐的概念。馬克思強調的實踐是使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內在統一展現出來,正如馬克思說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著是并合理的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里的“環境”不是僅僅指原生自然環境,還要包括社會自然,對這種環境的改變,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觀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這樣的前提,才有了人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務的改造性實踐活動。“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這樣的狀態才得以存在。
實踐觀是《提綱》的核心和靈魂,實踐觀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實踐觀從根本上劃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提綱》全篇是以時間觀點為核心,以人的問題為層面展開。在關于人的問題上,新舊唯物主義在對待個人與社會的聯系上有著根本分歧。
實踐唯物主義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紀40年代前期,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實踐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要想建立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就必須批判費爾巴哈哲學,清除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費爾巴哈提出了實踐的一些問題,才讓我們不斷去修正完善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實踐觀是統一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客觀的感性活動,標志著人對世界的實際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觀現實性的,自覺能動性的和社會歷史性的,實踐內在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分析了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系的純客觀東西,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恰恰是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不斷地創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不斷創造,生產著人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從而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統一。
人通過實踐是自己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同時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客體;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用實踐的觀點去分別分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實踐是人類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實踐過程是通過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反饋調控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
實踐使世界二重化為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人類世界是人話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地社會“二為一體”的世界;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通過闡發有關實踐的問題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分析,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定義是什么呢?實踐概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就已經出現。主觀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為純粹主觀,精神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解答了實踐的本質問題,把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一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二是指實踐具有的物質的,感性和形式。這一定義把實踐同人的觀念方式和把握客體的活動區分開來。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運用時間的觀點,闡發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將實踐引入了歷史觀,解決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問題。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任何哲學包括舊唯物主義只要涉及社會歷史領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義。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實踐,不知道、不理解實踐也是歷史觀的基本范疇。和舊唯物主義相反,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人民群眾活動的產物,因而,社會歷史產生的基礎就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之中。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實踐是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實踐首先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進行活動互換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同時,實踐過程又是物質與觀念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己意識的關系,所以,實踐內在的包含了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意識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又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在所有實踐活動中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因此,物質實踐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綜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即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于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說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征。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后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愛的說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并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以及其他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而寫的。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在該提綱中,馬克思還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論,特別是其關于人的本質的看法;并給出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界說,即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此強調了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故人的本質也是具體的、歷史的。他認為應從社會的、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及人的本質;不僅如此,對社會生活本身也應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在該提綱的最后一節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哲學與以往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的觀點和唯物辯證法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只有1400多字,閱讀該提綱對于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