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久久精品国产400部免费看,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鄉土中國讀后感(合集3篇)

時間:2024-01-06 00:10:30   瀏覽:37614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后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里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里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于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F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并不費事,田地里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胺堑洹蹦悄辏赣H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里足足吃了一個月的苦菜。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桿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一定道理。

  費孝通先生分析說,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

  一、小農經營每家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與耕地不會距離得過遠;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們聚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

  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數量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長,成為相當大的村落。我生長的村子是由第二點和第三點決定的,因為我們那里沒有農場,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們聚居一起除了是種習慣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稱為“變工”。尤其是在打麥場、絞玉米和刨籽瓜時節,由于每家的勞力有限,人們會就近叫著鄉鄰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張三家打麥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變工”。這里沒有任何商業行為,人們似乎約定俗成了某種共同遵循的規則,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社會學里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鄉村屬于前者,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道,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我無比慶幸自己的童年能在鄉村度過,和我同齡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看著長大的,整個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認識整個村子里的人,而父母這一輩的人基本上都是稱兄道弟,平時見面都會很親切地打招呼。鄉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長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感覺。現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這種感覺,門對門的鄰居尚且不認識,更何況樓里和小區的人,于是,在鄉土的本色里開始產生出陌生的社會。

  學者將東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較,說在西方社會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的社會卻是講交情。對于這個問題,也要從鄉土社會入手,它是孕育所謂現代人的搖籃,現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從鄉土里帶來的,也是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區別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劃法問題。西方人看重的是團體,而且公私分明,中國人則不然。就拿“家”來說,是最能伸縮自如的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表示親熱的人。自家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個人都有一個關系網,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發生的一圈圈波紋,里層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種交情程度不同的人們了。

  中國的本色是鄉土,而現在的主流是爭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為土地的有限接納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長,另一些人則是趕時髦。鄉土社會發生了變遷,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改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就像費孝通先生在結尾所說的,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為在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一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鄉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鄉土中國》我沒有讀之前心里就想鄉土中國是一種以怎么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后給我的答案是腦袋里出現一幅畫面里面有的父親和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和我家鄉父老鄉親他們在田地里播種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淚水悄悄的滑落下來打濕了我的衣服我開始想家人以及家鄉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雖然農村沒有像城市那么的繁華但有寧靜清新的空氣有樸素人民,燦爛的微笑待人友善,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創造財富。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

  有人也許以為這本書寫的早了,對于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著光輝。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哪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有人認為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為什么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鄉土中國》一書由費孝通先生所作,收錄了14篇他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的內容,對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作了大體上的解剖分析,從鄉土社會的本質到鄉土社會權利結構問題的分析都給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而本書中一些有關鄉土社會的理論分析恰好又能驗證當今中國社會變遷中所不斷涌現出的新問題,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

  一、鄉土社會的特性

  費孝通先生的這本書首次出版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就對“鄉”這個字作了一個從社會大眾視角的解釋,無外乎包含了貶低蔑視的意味,而就算在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字眼同樣多少帶著貶意,但與以前的時代相比,我們可以感覺到“鄉”中的貶低意味是逐漸在減小的。舉一個例子,就像假如今天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有人要是用“鄉里人”作為攻擊一個人觀點的工具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人眼界小、沒水平、沒素質。這可能也是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今社會鄉土社會的變遷。

  原來的時代,城里人嫌棄鄉下人土氣首先應該注意到的問題是,正是因為有城市的存在才會出現這樣的對比,要是整個中國都是農村也就不存在鄉氣不鄉氣的問題了。城市與鄉村產生這種對比,是由于在鄉村社會所適用并有效的那套規則,在城市現代化的社會里行不通,以一種落后無效的方法運用于追求效率的現代化社會,無可厚非會遭受到負面的評價。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不像游牧可以逐草而居,農業最倚重的是土地,守著土地生存變成了鄉土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特性,即人口流動性小,安土重遷。

  二、文字在鄉土社會中的地位

  費孝通先生在有關“文字下鄉”的章節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并對這個問題作了一定的回答解釋,即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必要。費孝通先生主要從一個空間格局,一個時間格局來討論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是必要的。

  我們先從空間格局來看文字在鄉土社會是否有必要性。聚村而居是鄉土社會在空間分布上的一個特性,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可以直接面對面來進行的,有什么想傳達的信息可以以語言這種直接有效的方式完成。文字是附著意義的象征體系,它產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方便人類生活,但是文字作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著不能百分之百還原表意人意思的缺點。既然在鄉土社會中,人們不存在空間上的阻隔,可以直接使用相比文字更能清晰準確表達表意人想法的語言作為信息表達工具時,文字在鄉土社會就失去了其所具有的價值。

  接下來再從時間格局看文字在鄉土社會的必要性。時間上的阻隔分為個人的今昔之隔和社會的世代之隔。鄉土社會是一個不怎么變動,相對來說十分安定的一個社會,大家都守著一塊相同的土地,在這塊熟悉的土地上耕作,跟熟悉的人打著交道,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今昔之隔與社會的世代之隔等同了,因為只是不同的人面對著相同的環境用一套固定的經驗去做同一件事情,而這一套有利生存的固定經驗人們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取得,“習”就是不斷反復地做,這就得倚賴于人類獨特的功能——記憶。

  人類的記憶功能得靠象征體系才能得到正常的運作,象征體系又分為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語言,以及可以被看見的附著意義的象征體系————文字。上面我們說到鄉土社會中大家生活就是不同的人面對著相同的環境用一套固定的經驗去做同一件事情,個人今昔之隔與社會世代之隔等同了,這一套固定經驗中有什么不熟悉的地方,在這同一環境中肯定有知道經驗的長輩,所以鄉土社會中人們“記憶”經驗的方式沒有用到文字的必要性,語言在鄉土社會足以承擔傳遞經驗的作用。

  三、差序格局

  在第三部分里面我將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聯系在一起來分析,因為我認為后者是差序格局在中國基層社會所派生出來的現象。差序格局說的是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格局,費孝通先生將西方社會結構的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進行了一個對比,益于我們對差序格局有一個更好的理解。他在這個章節用“家”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作為一個基點來引述差序格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格局,在西方團體格局中“家”這個詞,有著非常嚴格的界限,基本上就能確定是以夫妻與子女為主體的一個團體;但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這個詞含糊不清,可大可小,從這個對比中大致可以了解到作為中國鄉土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家”具有伸縮功能,而作為中國鄉土社會結構的差序格局也同樣具有這種功能。

  費孝通將西方的社會結構形容成由把、扎所組成一捆柴,其實是想借此更加清楚地表達西方是由有著嚴格界限的團體所組成的一個社會,這種社會結構格局被稱為團體格局;而中國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則是以“己”為出發點,將“己”與其他人聯系起來的一種呈放射性的格局,與任何人的關系都是從這一個“己”推出來的差序。

  社會結構的不同也會導致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范的差異,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在道德觀念上的不同。首先,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團體格局是怎樣影響西方的道德觀念的。團體格局里最基本的就是一個有包含關系的大框架,在這種格局里面我們首先就是要承認這個有著嚴格界限的大框架中的行為規范,這個規范的產生是為了團體可以正常有序的運作,這個行為規范建立在共同意志的基礎上,每個人在這個規矩里行事,同樣這個規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一樣的,權利義務在這里得到了產生,每個人有權利要求對團體秩序造成破壞的人恢復秩序,承擔責任;每個人也有不影響這個團體正常秩序的義務,在我看來這是公共道德產生的一個基礎。

  而在中國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被費孝通先生稱為“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樣一“公”一“私”,區別對比就顯現出來了。為什么中國鄉土社會的道德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還是要跟上面的差序格局聯系在一起來說明。在上面我們知道了差序格局事實上就是以“己”為中心逐漸向外散發的一種“己”與其他人的聯系的格局,在這種格局里任何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向外擴展沒有一個固定分明的界限,道德這種人與人關系的行為規范在中國鄉土社會就是一根根單獨聯系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每一根人與人的聯系中所使用的道德觀念是不同的,并不存在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可以使用。

  既然不存在一種籠統的道德觀念可以普遍適用于鄉土社會并讓鄉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去遵守這種一致的道德觀念,然而“克己復禮”就成了鄉土社會中道德觀念的核心了,畢竟只有自己是可控的。費孝通先生在這里抽出了一個“仁”字來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中國鄉土社會中的道德?!白雍毖岳?,與命與仁”,其中的這個孔子所極力推崇的“仁”字,孔子自己也沒能給出一個明晰的籠統的解釋,他對于“仁”的解說都是圍繞著私人之間的關系展開的,同樣可以論證中國鄉土社會的道德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四、家族與男女有別

  在家族這一個章節中,我認為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就是鄉土社會中家庭到家族的演化,男女有別的現象也是由它衍生出來的。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到鄉土社會中政治、經濟等功能可以用家庭來負擔,而反過來家庭要負擔政治、經濟等功能就要求家的結構的擴大,這并不是以生兒育女為主要經營目的的家庭可以負擔的;而且家庭在承擔政治、經濟等功能之后就被要求具有長期綿續性,故具有臨時性以夫妻為主軸的西方家庭不能勝任這一功能。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家庭以父子、婆媳為主軸,夫妻為配角的結構也是為適應這些功能的承擔,父子為主軸避免了個人的死亡而導致的家庭的終結,變得只是成分而不是父子主軸的結構。

  在上面我們提到中國鄉土社會為了承擔政治經濟等功能,維持家庭的長期綿續性,將家庭演化為以父子為主軸夫妻為配角的形式,根據費孝通先生的說法這是將生育以外的其他功能拉入家庭導致的結果。政治經濟等事業要求效率,效率要求紀律,紀律排斥私情,任何帶有強烈情感波動的情緒都會對事業產生影響,這就導致了“男女有別”這種現象的發生,畢竟男女求同的過程就是激烈的。

  從歷史發展的長河里我們可以看出了大部分求同的過程都是激烈血腥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求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求同,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求同無不是伴隨著艱難曲折的過程,所以男女這種從生理上就不一致的兩種類型其求同的過程也同樣是激烈的。但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庭承擔了政治經濟等功能,被要求具有長期性,這就一定程度上排斥伴隨著激烈過程的男女求同,這影響到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效率,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基本主要體現在同性之間。承認男女差別,但不追求兩者相互之間的認識認同,將情感的交流發生于同性之間,鄉土社會“男女有別”也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五、鄉土社會中的禮與法

  就像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靠法律來調整的,在中國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靠“禮”來規范的,中國鄉土社會使用“禮”來規范人與人關系的“禮治”。

  鄉土社會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人口流動性極小的社會,一代代人都在同一片土地上耕種,依靠一套固定的經驗,不變的規則就可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這種經過不斷驗證而確又十分有效,有益于這個社會運作的一些行為規范,這些社會所積累下來的經驗慢慢就演化為了傳統。“禮”的維持依靠傳統,而“禮”就是人們主動對傳統服膺的習慣。要使人們主動服膺于傳統,那么這一套傳統必須是經人們不斷親身試驗,確實能滿足生活需求的。在中國的鄉土社會這樣一種環境穩定,人口不大流動的農耕社會才能孕育出“禮治”社會?,F代社會變遷速度快,不可能存在一套不變的經驗或規矩能適用于任何環境并無法使人服從,這時候才需要法律作為工具來調節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上面我們提到“禮治”在鄉土社會的產生以及為何“禮治”可以在鄉土社會被適用的問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來看一下“法律”能否融于鄉土社會。法律它不考慮倫理道德的問題,它旨在保護個人權利和社會安全,所以說像一些由道德倫理去評價的那些家庭瑣事,它是不管的,但鄉土社會的“禮”調整大部分的卻剛好是這些倫理上的事情。然而一個社會是不能同時存在兩種評級體系,兩種迥然不同的評價體系存在于同一社會必然會造成這個社會的混亂動蕩。

  在中國鄉土社會,法律剛下鄉的時候,我相信肯定是有過這一混亂時期的。有一部電影剛好反應了這一問題,有一天,出現一波村民找到一名剛下鄉的青年法官要求這位法官幫他們解決問題,問題出于A村民的豬在外覓食的時候把B村民家的祖墳給拱了,A、B兩家人協調不好,鬧到法官這里,B村民要求賠償兩頭豬和一場法事而A村民堅持只賠一頭豬和一場法事,剛好這一天在鄉下待得較舊有資歷的老法官不在現場,只留下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法官,這位年輕法官以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為由不接受審理,結果導致A、B兩家村民大打出手。從這個故事里面我們就大致能看出法律在鄉土社會的地位是很尷尬的,這種尷尬時期就發生在鄉土社會依然可以用“禮”來有效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法”被強行安插進來的階段。從上面的故事驗證了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即現代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副作用,破壞原有的禮治,卻沒有建設起法治秩序。

  六、鄉土社會中的權利結構問題

  在討論鄉土社會權力結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梳理一下費孝通先生所提到的幾種權利結構。在這本《鄉土中國》里面他一共提到了四種權力結構的形式,即橫暴權力、同意權利、長老權利以及時勢權利。橫暴權利是一個階級以權力為工具對另一個階級的剩余利益進行剝奪的一種權力結構,這種權力結構存在的前提是作為被統治的另一階級需要具有一定的剩余利益。

  同意權利產生于社會合作分工的基礎之上,社會分工提高了社會的效率和人們的生活水平,每個人在自己所屬的位置上安分守己地為自己所處的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這就免不了秩序的出現來規制不利于社會分工的行為,這種秩序的出現依靠的是社會同意的力量,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同意權利在此產生。長老權利是一種在鄉土社會這種人口流動性小,環境固定,依靠一種固定不變的文化傳統就能有效解決生活問題的社會結構里所產生的一種教化式的權利。時勢權力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的過程當中,社會變遷也就是所謂的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四種結構在鄉土社會的比重。上面我們提到橫暴權力的出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存在剩余利益可以被剝奪,不然這種對抗性權利的出現是沒有什么實質意義的。但是在中國,鄉土社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不存在多少剩余利益可以促使橫暴權利的產生,這是鄉土社會對橫暴權力的限制。

  但這并不是說中國社會就不存在橫暴權力了,在中國鄉土社會橫暴權力的發生具有周期性,當小農經濟的社會休養生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社會太過飽和再加上這個國家統治層的權利的膨脹,就會有一種向外擴張或在內部大興建設的企圖,這時候為了自己計劃的實施,它必須對沒有太多剩余利益的鄉土社會進行壓榨,導致了社會的混亂動蕩,接下來戰爭的爆發又導致人口的減少和新政權的產生,這時橫暴權利終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休養生息。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部分朝代為了自身的長治久安而強調“無為”政治。而同意權力產生在社會分工合作的基礎之上,在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是不存在所謂的同意權力的,所有的生活資料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行動完成,不需要社會分工來解決。

  再講長老權利和時勢權利之前,我覺得有兩個過程要先提出來,一個是社會繼替,一個是社會變遷。社會繼替是人物在固定的社會結構中的流動,社會變遷是社會結構本身的變動。兩種過程不是被分割,而是同時行進的。先提出來這個概念是想說明,屬于社會繼替所影響的長老權力與屬于社會變遷所影響的時勢權力是同時存在的。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中國鄉土社會中起支配的權力是長老權力,一種教化性的權利。這種權力之所以能在鄉土社會處于支配地位是因為鄉土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極其穩定的社會,社會結構以及環境都不變,變的只是人的繼替,世世代代都可以用一套固定的經驗處理同一類問題,在這樣一種社會里文化傳統備受重視,這種被驗證有效的經驗成為了生活中寶貴的財富,而經驗來自于長輩的教化,這是長老權力在鄉土社會起支配的原因。而時勢權利發生于激烈的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這種社會變遷是由于原來有效的固定經驗在變更了的環境下不再適用,舊的社會結構不能再滿足人民的需要,新的社會結構被要求出現,而激烈社會變遷引起的新舊交替所導致的社會不安,促使了“英雄”的產生,隨之而產生了“英雄”對跟隨他的民眾的支配的權力。

  上面我們說了,時勢權力與長老權力之間、社會繼替與社會變遷之間在時間上不是分隔開來,而是同時存在的。慢速率的社會變遷中,社會繼替可以緊跟社會變遷的步伐,可以“注釋”的權力變動方式來改變長老權力下文化傳統的內容,也就是“名實的分離”。而當社會變遷速度加快并伴隨著激烈過程的時候,長老權力衰落了,隨著而來的是時勢權力的抬頭。

  當今社會出現的一些事件剛好能印證激烈社會變遷中長老權力逐漸衰弱這種說法,就像這幾年時常會看到的農村老人因兒女經常不回家或不盡孝道而導致農村老人自殺的新聞。如今我們的社會正處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之中,原來固有的文化傳統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小,快速發展的社會要求人們與時俱進,人們面對著的是社會的優勝劣汰,當固定的傳統不能有效運用于并有益于生活時,這種傳統就面臨著被拋棄的命運,而遠在鄉村的家中長輩作為長老權力的體現者,由于其所擁有的經驗再也無法幫助子孫后輩也同樣面臨著被“拋棄”的風險。

  《鄉土社會》雖然篇幅不大,但其包含的內容卻直面鄉土社會最基本的問題;雖然作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但其中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部分理論還是適用于如今的鄉土社會。就像現在的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農村男性結婚困難導致的“農村剩男”現象、農村老人自殺等問題,都可以從《鄉土社會》的一些理論中得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