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歲月》讀后感(合集五篇)
時間:2024-01-09 20:10:32 瀏覽:79381
讀總書記的七年,學他的勤學苦讀。總書記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盡管條件艱苦,但總書記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癡迷”閱讀,有一點點空閑時間就坐下來看書,讀書成癮。作為青年的我們,更要多讀書,讀書可以汲取知識、改變思考、開闊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 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采, 充滿情趣。
讀總書記的七年,學他的敢于擔當。因為公道正派,頭腦靈活,又肯干,被大家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辦沼氣、打水井、辦鐵業社,積極作為,心系群眾,干了許多好事。作為正處于成長時期的我們,更要學會擔當,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工作和生活,養成遇事沉著冷靜,即使事務再緊急,也要條分縷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讀總書記的七年,學他的志存高遠。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知青專干的劉明升說:“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總書記寄語青年人,忠于祖國不負時代,勉勵青年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放飛青春夢想。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和鞭策,要牢記在心,付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強國逐夢的新征程上綻放光彩。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陜北黃土高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習近平同志曾經講,7年的知青歲月帶給他兩點的收獲: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說,《習極品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何在艱苦的實踐鍛煉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認為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當讀好這本書,從書中去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應該拿出更好的精神狀態和干事創業的勁頭,深入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抓住“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機遇,奮發作為,干事創業。總結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興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列重要講話精神熱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抓住關鍵少數,抓實基層支部,在真學實做上深化拓展,在解決問題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續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精神,精心細心用心做好群眾工作,把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抓牢、抓實、抓細。
三是堅決打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不斷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夯實精準扶貧的工作基礎。
四是突出抓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要深入落實上級黨委、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工作部署,組織實施專項行動,并且做好全鎮村民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大力推進氣代煤、電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訪維穩工作,十九大召開在即,信訪穩定是確保大會順利召開的前提條件,要對全鎮信訪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帶頭下訪接訪、包案督訪,帶頭處置重大復雜問題,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六是切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動干部作風實現新的轉變。嚴格要求自己,抓實全鎮工作,不松勁、不懈怠、不畏難,帶頭轉變作風,帶頭勇于擔當,帶頭苦干實干,夙興夜寐、_工作。確保全鎮各項工作開展穩中向好,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禮。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黨員干部只要時刻牢記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就能獲得這種踏實感和力量,我們的事業也必將實現輝煌發展。
近期,我反復品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感觸頗深,默然間加深了對習總書記的崇敬之情。該書集中講述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直觀展現了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良的品德作風和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在書中,29名采訪對象口述實錄,用大量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7年間的工作、學習、生活和工作歷程。書中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個故事都真實動人,每一句話語都樸實無華。特別是青年習近平的鮮明形象和獨特魅力,可感可信、可親可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進一步激發了我苦干實干的激情,增強了擔當意識和服務意識。作為一名直接與群眾接觸、為群眾辦事的鄉鎮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為推進以脫貧攻堅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進一步樹牢群眾觀念。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中,與當店父老鄉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系,身體力行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我們要學習習總書記融入群眾、植根群眾、造福群眾的群眾工作方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記心中、落在實處,善于接觸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做到傾聽民聲、廣聚民智、匯集民力,扎扎實實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習總書記是當年“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的艱苦歲月,習近平總書記堅守梁家河,始終堅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從來沒有對黨產生過懷疑和動搖。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們要深入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斗精神,以習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習總書記看齊,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三、進一步發揚“真抓實干、馬上就辦”的實干苦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插隊在貧瘠的陜北黃土高原,這是全國1600多萬插隊知青中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之一。對此,習總書記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艱苦勞動中,與群眾一起苦干實干,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種種考驗。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發揚“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磨煉意志,提升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真抓實干、馬上就辦”,形成拼搏奉獻、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行動,為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
近日,我認認真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黨性修養和心靈的洗禮。該書生動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艱難磨礪和豐富實踐中的成長歷程,直觀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深刻揭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黨中央核心、全黨核心的深厚歷史邏輯、實踐基礎、人民意愿。作為一名基層組織人事干事,今后,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錘煉工作作風,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不斷發揮作用。
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歷史脈絡、實踐根基和精髓要義,更加深刻地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成為黨中央核心、全黨核心,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進一步增強敬仰核心、信賴核心、跟隨核心、維護核心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堅持砥礪黨性修養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是當年“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七年的艱苦歲月,習近平總書記堅守梁家河,在養育了中國革命的黃土地上,經受了曲折經歷和艱苦磨礪的考驗,始終堅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始終懷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邁情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要進一步從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中汲取理想信念、為民情懷、擔當意識、奮斗精神的豐厚養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堅守本色,更加自覺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者。
把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與傳承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錘煉工作作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習近平總書記插隊在貧瘠的陜北黃土高原,這是全國1600多萬插隊知青中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之一。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艱苦勞動中,與群眾一起放羊、鍘草、挑糞,冬天冰涼刺骨的泥水照樣蹚,勞動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種種考驗,歷經了七年的磨礪成長。在閉塞荒涼的黃土高原,習近平總書記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同時,從沒忘記學習和思考,堅持博覽群書,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時學,干活休息時學,曾為借一本書能跑30多里路。讀馬列、讀歷史、讀政治、讀文學,積淀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當今時代,我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已經大為改善,更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不斷磨煉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斷加強各類知識的學習,勇于經受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形成拼搏奉獻、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通過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了解到青年習近平是知青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的極少數知青之一。這“三個最”充分體現了青年習近平在7年極端艱苦環境下砥礪前行、艱辛求索的“極限磨煉”,成為了牢牢具備堅強意志和戰略定力的奠基之旅,同時也造就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的堅實根脈。
信念最堅定、立志最高遠,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堅實的思想根脈。“在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別人做事從‘零’開始,青年習近平卻要從‘負數’開始”,但他毫不氣餒,沒有怨天尤人,仍堅持不懈地追求進步和真理,以堅如磐石的信念、超乎尋常的執著,先后寫了8次入團申請、10次入黨申請,終于被組織批準,并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信念和執著,同樣體現在對真理的探求。七年知青歲月里,“任何時候都不放棄讀書和思考”,白天利用農活間隙看書,晚上在繁重勞動之后,還點著煤油燈如饑似渴地學習。因為他心中厚植為民服務的信仰,腳下就充滿無比堅定和自信的力量。這種信念與志向,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最堅實的思想根脈。
待人最仁義、與民最親近,鑄就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堅實的群眾根脈。青年習近平很快就與群眾同甘共苦、血肉相連、情同手足,“再糙的飯也吃得香,再窮的人也看得起”,并且“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從提高糧食產量到改善飲水質量,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各類生產工具,從衣服縫補到做飯燃料以及廁所改造,事事都為村民著想。縣上獎給他的三輪摩托車,他仍然想的是群眾實際需要,就設法換成村民更急需的手扶拖拉機和碾米機等生產工具。這些都體現出他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大愛。這種重情重義、一心為民的情懷,不僅是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真實寫照,更是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最堅實的群眾根脈。
作風最扎實、做事最務實,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堅實的實踐根脈。在親歷者的口述中,出現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實”,總能聽到“近平是了解實際的”“做事最務實”“講話最實在”。這也在一件件具體實事中得到充分印證和體現。從當年的村支書到今天的總書記,從“小山村”到“大國家”,我們不難找出跨越時空的相似之處,答案是什么?答案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求真務實,就是一以貫之,就是保持共產黨人作風最扎實、做事最務實的本色,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最堅實的實踐根脈。
革命圣地,精神家園,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全軍統帥堅實的歷史根脈。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黨中央曾在延安13年,培育和形成了延安精神,人民領袖毛澤東就是從這里走向全中國。青年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在梁家河艱苦的環境下同樣是“苦讀苦干”,同樣是與群眾魚水交融,同樣改變著一方土地的落后面貌和歷史,同樣是鑄就了領袖的胸懷境界、抱負擔當和意志品質。一片圣地,兩代領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播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種子。不同的領袖,相同的人民情懷;不同的時代,共同的民族使命,都是帶領中華兒女力挽狂瀾、走向復興。這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成為全黨核心、人民領袖最堅實的歷史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