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
時間:2023-12-21 10:10:40 瀏覽:78699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而無產階級可以將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消滅階級差別和無產階級自身,國家也就會“自行消亡”。
國家的維系和建立需要暴力機關,暴力在歷史中起到革命的作用。人是好斗的動物,和平解決固然可貴,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靠實力解決問題更現實。
對于兩個不相熟的國人來說,最大的聯系莫過于國家了。
對于我們來說,國家并非由我們建立,我們對國家做貢獻就需要去了解她。國家由祖輩建立,總會有時代特點的事物需要改變,從而更有利于時代的發展。
新青年需要緊跟時代腳步,一方面多接觸時政要聞和新鮮資訊,另一方面需要學習新的更多的知識。充實的全面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競爭社會生存。最重要的是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何為愛國?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即為愛國者,奉獻于國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偉業,撿起路邊的一片垃圾,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或是不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壞事,便是為國家做貢獻了。
一個人在社會立足的根本是個人的實力,可在世界上,我們的立身基礎是社會,是我們的祖國。歷史告訴我們,國家衰落,國人會受盡欺凌,連基本的人權都無法保障。弱國無外交,弱國的人民也會備受屈辱。
為國者亦是為己,祖輩為國家,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今你我“命已被革”,機會得之不易。只有努力學習,積極進取,方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養育自己的國家。
書中說,國家最終會消失,但同宗同源的華夏子民永遠是一國人,為同一目標努力——建設祖先通過暴力革命,用血用命換來的土地。
這本書是飲譽世界的政治學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頁俄國革命的實踐,總結了歐洲革命特別是俄國革命的經驗,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國家與革命相關的理論。
這本書的內涵非常豐富,由于時間問題,我主要分享我在讀后總結出的一條邏輯線,分別是列寧眼中的國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國家的消亡。本次分享是我個人在讀后的總結歸納,各位同學如果覺得有不妥之處,歡迎隨時指出,我們一起探討,我堅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首先,我們先看列寧關于國家這個概念的討論。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比如說氏族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成階級的"時候,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歷史上,曾經有過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那么結合列寧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帝國資本主義時代。階層的分裂也就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間的剝削與斗爭。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而具體的壓迫手段,也就是國家工具可以有軍隊、監獄、銀行等等。而這種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秩序來抑制階級沖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說到這里,關于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推薦大家閱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
因此,總結來看,在列寧眼中,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名詞,其實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的代名詞。所以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權,消滅剝削。
那么,談到革命。在這本書中,無產階級革命有兩層內涵。其一是通過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過暴力手段,來武力奪得政權,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其二,也是更深遠的一步,是無產階級要通過制度化的手段,來徹底打碎打破國家機器。這句話怎么理解呢?無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是誰,自然是剝削他們的人,也就是資產階級。那么,如何保證無產階級政權穩固后,避免剝削這種情況發生呢?列寧分析到,剝削來自于資本,而在政治上,體現在武裝力量和特權上。因此,打碎國家機器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軍隊問題,二是國家官吏問題。一個是暴力機關,一個是特權階層。通過這兩步,來徹底打碎打破國家機器。列寧在這里舉了巴黎公社的例子,關于軍隊,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廢除常備軍,而代以武裝的人民。關于國家官吏,公社的市政委員是普選選出,只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罷免,而且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這樣的做法,是免除了國家官吏的政治職能,使他們變成了隨時可能被罷免的國家雇員。這兩大措施,在列寧看來,核心是消除特權,進而消除資本,消滅剝削。沒有了剝削,沒有了壓迫,自然就革了國家機器的命。
最后一點,是國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剝削關系的消亡,導致國家這個機器的消亡。無產階級革命,是對剝削階級的革命。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了政治權利、經濟權利。人們既然擺脫了資本主義奴隸制,擺脫了資本主義剝削所造成的無數殘暴、野蠻、荒謬和丑惡,也就會逐漸習慣于遵守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提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強制,不需要服從,從服從到習慣,再不需要所謂國家這種強力機關的特殊機構。沒有了這些需求,國家機器職能的消失,也就帶來了國家這種統治階級的強制性手段的自然消亡。
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國家與革命》這本書里面的一條邏輯思路。國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國家與革命的結果——國家的消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雙重內涵。這兩點解決后,國家消亡這個列寧口中看似拗口的結論,也就逐漸清晰易懂了。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1917年8—9月寫的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名著。它主要是列寧根據閱讀大量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理論觀點的書籍,整理出來的較為系統、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因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國家和壟斷資本主義漸漸融合在了一起。勞動人民遭受的剝削與壓迫日益加深,資本主義固有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的壟斷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創造了物質前提。列寧把帝國主義看成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各個參戰國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人民群眾遭受了嚴重的戰爭災難,勞動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加重。還有就是一些機會主義者,他們故意歪曲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更改它的革命內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在社會主義運動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了揭露和批判他們以及無政府主義者的歪曲,恢復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本來面目,列寧從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問題的著作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于國家的態度。
在這本書中,列寧從國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對國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也就是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他還強調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說:"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歷史作了一般的總結,使人們認識到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還使人們得出這樣一個必然的結論:無產階級如果不先奪取政權,不取得政治統治,不把國家變為‘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就不能推翻資產階級,這個無產階級國家在它取得勝利以后就會立刻開始消亡,因為在沒有階級矛盾的社會里,國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里還沒有提出究竟應當怎樣(從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以無產階級國家來代替資產階級國家的問題。"
在我看來,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無產階級,每個人都渴望能生活在幸福美好和諧的社會。然而,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統治下,他們更多的想的是以武力、暴力來鎮壓、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哪里有剝削,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和革命"是更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以無產階級專政來代替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過程中,人民群眾是順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力量,是主張變革舊社會的制度和舊思想觀念的社會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我國古代唐太宗就曾有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所以,我們也應當正確認識對國家的態度,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系統闡述和發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著作。
《國家與革命》寫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加深和激化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地壟斷經濟形勢,為社會主義的到來創造了物質前提。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日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對勞動群眾的壓迫和剝削。戰爭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迫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奮起進行反抗對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斗爭,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革命高潮的到來,把革命的問題——國家政權問題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總結他所作的歷史的分析時說:“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也不像黑格爾所斷言的是倫理觀念的現實,理性的形象和現實。列寧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吧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站在社會之上的力量來抑制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這一段話十分清楚的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這一問題的基本思想。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為了捍衛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正確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從1916年秋開始,列寧就著手系統的研究國家問題,《國家與革命》就應運而生了。
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是曲折的、冗長的、繁瑣的。在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個時期的指導思想的正確指導下,會帶來國家的繁榮,國家地位的提高,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帶來社會的文明。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家與革命》中,列寧詳細的闡述了階級社會和國家的具體問題,精辟的總結了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論述了國家的起源、本質、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階級的國家觀,文中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各種階級矛盾和思想的交織,產生了許多超階級國家觀的思想。超階級國家觀的出現,表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身處生活環境和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種強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們切實希望統治者帶領他們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人們關于改革而獲得新生活的理想無法得到滿足,而泡沫式的國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們遙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絢麗的瞬間,也有應聲而破的悲慘結局,超階級國家的美夢同樣也會破裂終結,這就要求我們要看清國家的真正起點在何方,國家到底該如何設想與建立。
學習《國家與革命》,有助于我們認識國家的本質,進一步加深對無產階級專政性質和任務的理解,自覺地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一方面要看到社會主義是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它的實現具有歷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們還有看到,社會主義是帶有舊痕跡的不完全的共產主義,因此,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搞好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閱讀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后,我清楚的認識到國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確的設想和構思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客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借鑒歷史長河的豐富經驗,結合自身的國情,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最積極的、最適合的國家道路的選擇與開辟。
同時,我們要克服內心感情天平向個體一方的倚重,減輕我們自身方向的負重,以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為重,增加國家與民族的砝碼。并且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設身處地得站在國家的大局觀角度上看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有客觀的、正確的塑造國家的理想,在當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國的實際國情下,始終跟著黨走,身懷馬克思主義的堅實理想,始終學習和履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注重聯系實際,注重知行統一,為科學的國家理想而不斷奮斗。
國家的發展同大自然的凈化規律有著美妙的相似之處,從低級的原始社會,在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的腳步也從不停歇的向著自身的最終目標前進著,它的發展同樣也和生物的進化一樣,是一個萬分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它需要時間的累積和文明程度的增值,盡管經歷的時間長度不盡相同,但進化是國家最原始的本質和內容。國家與革命中指出,國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體問題,可是國家會消亡么?在學習了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們知道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國家會在進化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在人類作為國家主人調解國家事務的過程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紛爭無法調解,總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無法愈合,人類發揮的作用再大,也無法把日益出現的國家內部矛盾全權治愈。因此,社會階級的進化就成了調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縱觀中國和世界,雖然階級的分化和斗爭沒有像以前那樣凸顯,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所以說,利用合適的國家機器處理,適時的國家內部的革命可以促進國家主體的管理和鞏固,社會階級進化的必經之路也會走的更加平穩、更加順暢。
同時作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眼觀我國的發展歷程,我們還要清楚的明白國家主人的問題。在我們的國家,到底誰才是當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廣大的人們群眾才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的力量是不容小視的。同時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在新時期,我們更要秉著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的原則,聯系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在國家的前進道路上與人們群眾一道,譜寫一曲和諧的奮進之歌。
國家的發展進步同航船一般,擁有科學的國家思想,可以讓我們在前進的航向上不會迷失方向;擁有了人民群眾作為可靠的水手,我們將擁有最強大的前進助力;明確了社會階級的進化實質,可以讓我們明確航程的遠近及艱難。有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的明確我們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才能更好的使國家前進發展,并且鞏固我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與權威。
作為當代進步大學生,我們需要銘記歷史,腳踏現在的根基,展望未來,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思想,勇擔義務與責任。就像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義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些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現實世界的需要的聯系而產生的”一樣,我們要追求需要,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理論滿足需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滿足國家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要響應時代的號召,勇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者和開拓者,不辜負青年興則國家興的期望,努力奮斗,不斷進取,爭取早日將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繁榮大國!